社會科高效搶分法

Spark Light
Apr 23, 2021

--

地理、歷史、公民

Ⅰ、社會科高效搶分法-地理篇

前情提要

地理可以說是社會三科裡面最需要邏輯也最困難的一科,很多學弟妹常常很困擾地理那麼多的地形和氣候,明明名字和種類都背起來了,遇到考試題目怎麼樣也寫不出一個正確答案。

T邊認為學測地理大致上可以分為自然地理(地形、氣候、土壤、景觀帶等)、人文地理(ㄧ、二、三級產業、人口和都市)和三四冊的區域地理(簡單來說就是國家介紹)。而考題通常會用國家為主題,去考自然和人文地理的觀念。而大部分人困擾點的應該都是自然地理很難理解,一大堆的地形和氣候種類要背,還要會看地圖、雨量和溫度,才能判斷出正確答案,根本超級困難。因此T編這邊推薦大家幾個觀念和做法,並透過舉例,希望大家能舉一反三的應用在其他單元上。

三大觀念

從生活經驗出發

地理的內容其實老實說就是統整我們生活世界的現象,因此大部分課本上的觀念其實可以從電視上或者平常生活中的現象觀察得到。若是之前很少觀察周遭生活環境的話,可以從現在開始拿課本上的觀念,試著連結在生活中

舉「景觀樣貌會隨地形高度呈現垂直變化」這個觀念為例,大家一定都有爬山或是上山的經驗吧,有沒有發現一路上,高聳的樹木越來越少出現,轉變而來的是草原等矮小的植物。因此有了這個生活經驗,就可以很輕鬆地理解上面的觀念,同時也能明白垂直變化是從平地的闊葉林→高地的草原。

不要硬背,了解因果關係

每一個現象的背後都一定有其成因,因此在學習時,不管是閱讀課本或是詢問老師,一定要多問為什麼。並讓自己完全明白前因後果後(最好還能解釋給不懂的人聽懂),才開始背誦

舉例:冰河地形中有羊背石,鼓丘、蛇丘等一大堆名詞。這時候你就可以問自己像是為什麼冰磧平原是在外洗平原的前面。以及要能完整的從冰山消融的整個過程去推論每一個階段的產生物。

必備常識,建立反射動作

上面兩個方法都是建立在有基本素養的情況使用下,才會事半功倍。不避諱的說,有些圖表和專有名詞的定義就是一定得背下來。因為即使你都理解原理,但卻回答不了考卷上要的唯一正確選項,不是很可惜嗎。

舉例:每個氣候的特徵(熱帶雨林一定是全年有雨、赤道南北10度,溫帶海洋一定在大陸西側40~60度,終年西風吹拂等)。

三大方法

填空法

這是T編最常也最喜歡用的方法。就是拿著一張空白的國家地圖,將該國家的風向、地形、當地著名的景觀帶或者關鍵字填上去。一開始可能沒辦法很流暢地把所有資訊都填上去,這時候可以先分不同的階段來練習。像是先把氣候名字寫上去為一回合;接著可能就是畫出國家的風向(東南季風、西風?)等,透過每一次從無到有的填寫,可以大大提升對於該國家了解的熟練度

舉例:拿到歐洲的空白地圖,你可能就得往英國的方向畫箭頭表達西風,以及在英國上面寫溫帶海洋性氣候、在巴爾幹、伊比利、義大利半島上寫溫帶地中海型氣候和寫下新摺曲等。

圖表、表格法

大考時,看圖判斷也是極為重要的考點。平常講義或是課本上的圖就要多看,諸如自然地理的氣候圖、地形圖;或是人文地理的產品生命週期表。

做表格也是極為推薦的做法,透過自己整理比較,不僅能加深身體記憶也能從發現可能的考點

環遊世界法

這個方法的誕生主要是因為大考常常都拿個各國當作題目出題,因此即使你不知道基本觀念,但只要你可能因為旅遊、或者興趣,對那個國家有較深的認識,也是能直接選出正確答案,有時後甚至比其他用觀念推導的同學答題速度更快、準確率更高呢(畢竟答案不能違反現實生活)!

小提示

如果真的認為第一二冊的觀念太過艱澀,T編推薦大家可以用三四冊的各國自然人文介紹,作為起始點去理解像是各種氣候類型、和地形。不僅讀起來較有趣,也能有融會貫通的效果。

Ⅱ、社會科高效搶分法-公民篇

前情提要

社會三科最簡單的想必大家公認都是公民這一科吧。因為公民的內容常常用生活經驗或是一些邏輯推理就可推敲出正確答案,但是如果說想要學測社會科拿15級分,在其餘歷史地理較不把握的情形下,如何連一題都不出錯,這就不能單單只以靠常識來應付了。

讀書策略

公民可以區分成社會科學、政治、法律、經濟四個範疇,考題基本上會平均分佈,每年稍微偏重的領域並不一定,以下就讓T編來分享個主題的讀書方法吧!

社會科學

第一冊內容包含心理、社會、傳播學,本質上屬於「背多分型」和「常識型」的考題。像是「自我成長」單元,顧里、米德和弗洛伊德三人對於相同的主題,分別提出什麼理論,專有名詞的定義就需背誦。推薦大家多利用「表格整理」類似主題下的理論,或是易混淆的觀念

常識型考題基本上用邏輯和基本常識就可以填答了,但這邊建議大家面對這類題目時,即使第一個選項就認定是正確的,還是建議可以閱讀完全部選項,用刪去法填答。因為很多時候公民是取一個「相較」正確的答案,因此可能邏輯上兩個選項都是對的,但假如第一個比第二個更具合理性,最後大考中心公布得答案就只會是第一個。

政治

政治的觀念包含各國政體、政府體制及運作、人民參政。大部分考生可能這單元會選擇用全部背誦,但T編非常不建議大家一開始拿到課本或講義上精美的表格就開始背。因為學測的考題通常很活躍,不會完全跟表格上歸納的條件完全一致。這邊推薦大家可以從國家去了解政府體制及運作。像是美國就是典型的總統制,法國就是半總統制。而由於政府運作的部分比較複雜,可以試著拿真實報導去演練,一個法案要通過要經過哪些程序。最後一些比較細節的數字,也建議大家要有個印象,像是公投贊成票要超過百分之幾才算通過等,畢竟這還是有機會考出來的!

法律

學測考試對於法律,著重在大觀念的理解,並不會要求一定要了解法條或者背誦規章,通常希望是考生能對於案件處理順序和原則有觀念而已。而在往下細分又可以分為民法、刑法、行政法和訴訟程序。前面三個只要掌握核心處理的概念就可以了,多多了解對於法條的增修變化。但是如果想要獲取滿分的同學,則是認為可以記憶一些常出現的數字門檻。最後這單元若是平時練習答錯,一定要每個選項都一一挑出來討論並訂正,因為法律是死的,肯定有唯一的正解!

經濟

牽涉到很部分的數學計算,但也不用擔心,因為都是很間單的加減乘除可以解決。這邊建議大家一定要看課本上畫的XY軸圖,圖上會用不同的顏色標註點和面積,可以幫助你更具體的了解。

這邊同時給大家一個小技巧,因為高中經濟學差不多會考的就四張圖,因此只要熟悉點的移動和和線的移動的差別。基本上答題就沒有什麼太大困難了。這邊依照熟練程度區分成三個階段,希望大家都能在考前達到第三階段,這樣一來學測應該穩穩的了!

1.先能看懂圖上點和框出來區域面積的含義

2.再完整解釋每張圖代表的市場情形

3. 最後能自己依據題目畫出供需圖

小提醒

在近幾年學測中,跨領域的考題越來越流行。舉109年學測為例,社會科總題數為 72 題,而有48 題是題組,代表有將近七成的題目需具備三科的綜合知識才能答對。因此想要社會科拿取高分,任何一科都盡量不要放棄。

這邊給大家一個練習歷屆的小技巧,由於目前只有108和109年學測的歷屆試題是混和型出題,107以前的學測考古題都是依照公民、歷史、地理的順序連續出題,因此建議大家可以跳著練習,訓練腦袋切換科目的速度。舉例來說:寫兩題公民後,翻到後面寫兩題歷史,再翻到後面寫地理,如此重複步驟。

Ⅲ、社會科高效搶分法-歷史篇

前情提要

今天距離學測倒數21天,大家沒過多久就要迎接長假,那如何在短短的兩個禮拜內,做出最後衝刺呢!T編在之前幾篇高效文底下,發現有很多人敲碗要歷史。可能是因為大多數人認為歷史就只能死背,不能用邏輯推論的方式(但不可否認,歷史大部分都需要記憶),因此就微放棄。所以今天T編就是來幫大家,即使在不得不背誦情況下,如何用最短時間背下最少的題目但能獲得最高的分數吧~

四大方法

大事件(考古題)

由於現在只剩下不多的時間,從頭地毯式的複習,現實上來說有點不太實際。因此強烈建議可能自然組的考生,或是想要在最短時間衝高整體分數的同學,可以先寫完考古題,然後將近十年考古題中較常出現的事件或是朝代,一個一個重新翻課本、講義讀過一遍,這樣不僅可以更穩固基本知識,還能同時兼顧到其他科的時間。

中西時空比較

現在的考題比較活,不太會再像以前一樣,考一個蘿蔔一個坑的背誦題。大部分都是整合性的考題,其中又以不同時空的比較最為熱門。因此T編建議大家可以趁最後有空擋的時間,自己整理上述較常出現的大事件中,在同時間下,不同地點出現什麼王朝,或是經歷什麼戰爭。舉例來說:中國西漢對到西方就是羅馬。

制度的比較

大考除了喜歡考年代外,另外一個就是制度的比較,可能包括經濟上(錢幣的名字、貿易類型)、工作上(選材制度、官僚體系)、文化上(宗教習俗)等,一些專有名詞,建議大家可以先再次釐清名詞定義後,以時間軸為基礎,將名詞演變過程的原因及影響寫下來,用有邏輯的方式幫助你加深印象,考試時也能用推論的方法,不用完全仰賴頭腦模糊的記憶。

舉中國取材制度為例:察舉(漢)→九品官人法(曹魏~南北朝)→科舉(隋、唐~清)

多寫題目

最後一個就是最老套的方法但也很有用的方法-刷題目。題海戰術之所以至今依然屹立不搖的不斷被提起,很大部分的原因來自於題目是有特定答案的,因此在解題的過程中可以訓練對關鍵字敏感度的能力,同時可以幫忙找出複習時的盲點。其中還有一個隱藏的好處是,現在考題都偏向素養考題,題目通常很長且會用故事包裝,因此寫越多考卷,碰見同一個故事的機率就大大提升。不僅可以幫助減少閱讀的時間,還能擁有其他人沒有的背景知識

小提示

跨年後迎來的是期末考,接下來經過短暫但寶貴的長假後,緊接著的就是學測,時間會像飛的一樣快。因此建議大家要開始選擇每天要讀的內容,只能將時間投注在最有價值的事物上。建議都依照的考古題的方向走,發現哪個觀念還很薄弱的話,趕快用長假的時間補上

編者:T小編

想知道更多讀書技巧嗎?

IG:spark_light_ws

FB:Spark Light工作坊

--

--

No responses yet